
守岁是什么意思
俗话说:“二十三,糖瓜粘;二十四,扫房子……二十九,蒸馒头;三十晚上,熬一宿”。“守岁”,又叫做“熬年”,指的是人们在一年中的最后一夜不睡觉,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。
过年守岁的来历和意义
相传,在远古时代,有一种叫做“年”的凶兽,它生性凶残,喜食肉类。每年的除夕夜里,都要到人间来作乱,次日鸡鸣破晓时分离开。人们把“年”来作乱的这一夜,当做关口来熬,这也就是“年关”的由来。
人们和“年”斗争了很多年后,发现“年”害怕三种东西,红颜色、火光和响声。于是,人们就在一年的除夕夜里,“年”到来之前,在自家的屋里、屋外贴上红色的春联、福字、窗花等年红,门口烧火堆,夜里燃灯通宵不睡,一边燃放鞭炮,一边敲敲打打。当天夜“年”来了以后,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,听见震天的响声,被吓得跑回深山,再也不敢出来作乱了。
至此,为了防止“年”在次出来“作乱”,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提前贴好年红,晚上放鞭炮、通宵燃灯不睡,在等待天亮的过程中,为了消磨时间,人们喝酒、吃饭,渐渐的除夕吃年夜饭,“熬年守岁”的习俗也就慢慢的形成了。
当然了,传说也只是传说而已,当不得真,更多的是人们赋予其的神话意味。
据《吕氏春秋》中记载:“除夕,源自先秦时期的逐除”。即在新年的前一天,击鼓驱逐“疫病之鬼”。故,除夕的各种习俗,也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可以人畜平安。
晋朝周处所著的《风土记》中说: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,称“馈岁”;长幼聚欢,祝颂完备,称“分岁”;终岁不眠,以待天明,称“守岁”。
守岁的“守”,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,又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满怀希望之情,期盼新一年的到来,把所有不美好的东西都带走,有个新的开始,新的征程。
古时守岁,不同的人“守”,“守”的含义也各不相同。年长的人“守岁”,是“辞旧岁”,是为了守住即将过去的一年中的最后时光,有珍惜时光之意;年轻人“守岁”,一方面是对新一年的期盼,另一方面是和父母长辈一起守住旧时光,为父母长辈添福增寿。
除夕守岁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,全家老小熬年守岁,欢聚酣饮。除夕之夜,全家团聚,吃过年夜饭,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。据史料记载,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,以后逐渐盛行,到唐朝初期,唐太宗李世民写有“守岁”诗:“寒辞去冬雪,暖带入春风。”直到今天,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,屋外时鸣鞭炮,室内围坐看电视,笑语连连。
汉族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,吃罢团圆饭,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,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。新年前的一天晚上要守岁,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,合家欢聚,并守着“岁火”不让熄灭,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,迎接新年到来。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,曰“燃灯照岁”或“点岁火”,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,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,遍燃灯烛,谓之“照虚耗”,据说如此照过之后,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。
古时南北风俗各异,古时北方守岁习俗主要为“熬年夜”,如晋朝周处所著的《风土记》中说: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,称“馈岁”;长幼聚欢,祝颂完备,称“分岁”;终岁不眠,以待天明,称“守岁”。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,全家团聚在一起,吃过年夜饭,点起蜡烛或油灯,围坐炉旁闲聊,通宵守夜,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